高校后勤物业智能化应用

高校后勤智能化应用是提升高校后勤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为高校教育提供保障的关键之举。

01 高校后勤智能化应用的价值

助推后勤提效避险

高校后勤在高校组织框架中体系庞大,人数众多。传统的高校后勤服务单纯靠人工服务师生,如保安、保洁、绿化、教管等,高校承担着较高的用工风险。而且从事高校后勤服务的人员年龄偏高,工作效率和学习能力都比较低,服务品质和工作效率堪忧。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变革,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结合大数据时代变迁的背景下,智能化系统及产品的应用成为高校后勤服务赋能的关键[1]。一方面,智能化服务相比人工服务具备高效、安全、全时段等特点,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后勤削减人工,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智能化的应用在一些后勤服务领域可以取代人工,如设施设备监管、安全巡查、餐饮服务等方面,不仅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还能有效降低因人工操作不当而发生的安全风险。

推动后勤服务升级

高校师生的满意度与后勤服务质量息息相关,只有不断提升高校后勤服务水平,才能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加周全的保障。

高校是育人育才的摇篮。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和不断扩大招生,师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与后勤服务的矛盾逐渐显现,高校后勤服务唯有转型升级才能发挥自身价值。面对庞大的师生群体,高校后勤不能对师生的诉求充耳不闻,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打造后勤信息化平台,收集和分析师生的诉求,制订后勤服务方案,为高校后勤提供解题之策。

此外,高校后勤服务升级还体现在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通过智能化平台的搭建,“互联网+”后勤服务,如宿舍管理、维修报修、能耗管控等,促进了高校后勤服务范围的覆盖和延伸,推动管理形式和管理内容不断升级[2]。

改进后勤管理模式

对人、财、物的统筹管理是高校后勤管理的核心内容。传统的高校后勤服务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对资源的统筹分配能力较低,对师生的需求以及人、财、物的管理缺乏综合分析和预测能力。

目前,通过智能化应用建立完善的校园一体化管理体系,已然成为了高校后勤管理的发展趋势。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数据收集及分析、手机App等,推动校园办公、餐饮、宿管、安保、设施设备监管等管理模式创新。

高校后勤只需要通过远程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就可以获取人员、能耗、设备运行状态、师生诉求等信息,为高校后勤决策提供依据,帮助高校后勤由传统的管控中心向管服中心转型,齐抓管理和服务水平,而且提升了工作效率。

02 高校后勤智能化应用的建设思路

搭建一体化信息平台

信息化平台的搭建是高校后勤智能化的基础,扩大信息化平台的承载力是实现高校后勤一体化管理的关键技术。因此,高校后勤要结合高校运行的基本情况,将所涉及的各种后勤服务应用嵌入信息平台中,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如校园网、校园App、智慧报修平台、宿舍管理平台、能耗管理平台、教务管理平台、安全监管平台等。一体化信息化平台需要具备强大的信息整合和资源分配能力,包括收集和分析人员信息、设施设备信息、使用者信息等,使管理者透过直观数据看本质,同时使师生在共享的平台上获取满足自身多样和个性需求信息。

打造智能化物联系统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打造智慧化高校后勤的“脑白金”。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并通过报警、标记等信号反馈设施设备的异常状态,便于高校后勤迅速做出处置。

物联网技术多用于高校设施设备监控,常见的设备监测、探测、感应前端,将设施设备运行参数通过物联网信号收集和数据处理中端,传输到师生共享平台或服务器终端。物联系统还可以通过监测设备的参数,实现故障报警、设备自检、信号反馈等,并通过远程控制手段,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物联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万物互联,将可能的监管内容纳入物联网之中集中管理,而且拉近了人与设备、人与环境管理的距离,实现设施设备和环境管理的智能化。如供电分配实现能耗管控;给排水系统检测液位、水流及水量;消防自检及火灾报警等,提升了管理的精准性,降低人员管理的误差。

强化数据化分析能力

传统的高校后勤服务品质评价途径单一,高校人多、事杂、资源广,传统的“盯现场”管理方法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就这一问题,智能化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力可以为高校后勤提供解题思路。

智能化系统通过各平台、设备、系统等采集数据,对数据加以汇总分析,为高校后勤提供决策依据,并制订问题解决方案。如针对设施设备反映的问题,制订维修和保养计划,延长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这也是实现高校设施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有效措施[3]。

但大数据分析能力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即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全面性、有效性和可信性,需要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数据整合分析素养,才能发挥智能化系统的最大效用。

设计可视化展示平台

智能化系统的可视化,即管理流程的可视化,既可以为高校内部管理提供最直观的监管信息,又可以成为高校对外宣传智能化系统建设的名片。

智能化系统的可视化优点在于可以7×24小时为值班员或管理员提供监管信息,具有全时段和随时性的特征。可视化平台的打造需要互联网、物联网的前端和中端紧密联系,将设备信息、监管情况、故障报警等反馈到可视化投放设备(如显示器、一体机等)上面,便于高校后勤获取实况信息,展示智化建设成果。

03 高校后勤智能化的应用场景

教学辅助

高校是育人育才之地,因此智能化应用最大的功能就是要助力学校培养人才,为高校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创新教学形式,为师生提供多场景、多样化的教学服务。

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相较于传统教室在教学形式上更丰富。传统教室主要关注教学空间的打造,即满足师生正常上课的普遍需求。一般的智慧教室包括一体机、电子白板、投屏、音频处理等功能。随着远程教学和资料库的建设,有的智慧教室还具备课程直播、录播、云教学、电子资料库等功能,打破了传统教室空间上的限制。除这些教学系统外,智慧教室还可以在教室增设智能灯光、空调控制系统,为师生提供舒适的教学环境。

教室管理

教室课表管理系统,以教务排课为准,实现教师/课程预约、上课签到、门禁等功能的一体化联动。此外,还支持考试、巡考、巡课等功能,减轻教师管理的负担,专注于教学任务。

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智慧化应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收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学习行为,结合设备管理和资源使用等情况,为高校后勤在教学保障方面的提升提供优化依据。

安全管理

高校后勤智能化的应用通过人防与技防的结合,为校园安全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屏障。智慧安防系统的应用提升了高校后勤的安防技防水平。校园安全管理一般包括人防和技防。人防是通过安全防范技能和安全管理制度实施的安全管理行为,实施主体是人。而技防主要通过技术手段,对环境进行监管,将异常情况向管理者发出故障、警示、反馈等信号,主要应用有监控系统、消防系统、设施设备监管系统、电子围栏、车辆道闸等。有的高校还通过建立数据传输基站,制订安全管理方案,操控无人机、机器人巡逻等,提升了安全管理效率。

便民服务

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为高校师生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提供了智慧化解决方案。常见的智能便民服务项目有报修系统、智慧卫生间、电子地图、校园公共信息交互、一卡通充值、点餐等服务。此外,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兼容性发展,面对高校服务群体的特殊性,一些高校逐渐开放无人超市,建设智能实训室科技馆,使用无人驾驶快递投递车等,提升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品质。


高校后勤物业智能化应用

高校后勤智能化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取决于高校师生的需求和互联网、物联网的包容性,可以在后勤服务的多领域创新后勤服务形式。但也要不断提升高校后勤人员对智能化应用的认识、人员的综合素养以及高校物业智能系统的兼容性,才能最大程度发挥高校后勤智能化应用的作用。

注释:

[1] 沙德银,周婷.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开启高校智慧后勤新时代[J].经济师,2016,No.323(01):210-212.

[2] 蒲晓轩.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创新思维[J].中国市场,2021,No.1075(12):109-110.

[3 ]张曼英.物业管理如何引领低碳生活[J].经营与管理,2011(09):16-17.


本文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王乐天   

原文发表于《现代物业》下旬刊2022年11期/总第581期

本文转载于“看物业”官网,原文来源于“现代物业”,本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如文章内容或图片涉及版权,敬请联系本站删除。